岁月流转,今天的你再回望十五岁的自己,心中会涌现出怎样的感受呢?
也许你会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,想起曾经在田间放牛的悠闲日子;或许你会庆幸自己能在教室里认真学习,手捧课本努力奋斗;又或者,你会为没有在年轻时多读几本书而感到些许遗憾。
这就是十五岁时的我们,而三十二年前,正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,他在那个时候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,他的名字叫赖宁,而他所获得的荣誉是用生命换来的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赖宁的牺牲使得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重视与思考日益加深。
展开剩余87%孩子,是一个家庭的未来,是社会进步的基石,是国家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。
没有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冒生命危险,也没有人会希望未成年人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去换取社会的平安。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呵护与保护。
赖宁的父母,自然也深知保护孩子的重要。三十二年过去了,时间无情地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和健康,而赖宁的故事却永远不会被遗忘。
赖宁出生于1973年,四川省石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。石棉县的石棉山区,森林茂密,天高地远,常常成为山火肆虐的重灾区。
从小,赖宁便是邻里口中的好孩子,不仅成绩优异,还深得父母的宠爱,从未让他们为任何事情操心。
他待人热心,总是乐于助人,哪怕是陌生人,只要看到有需要帮助的,他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。这份真诚与善良,也让村民们都十分喜爱他,大家都称他为“小活宝”。
除此之外,赖宁还和同龄的小伙伴们成立了一个“金龙探险队”,他们经常上山寻找“宝贝”,赖宁是队长,领导大家四处探险,毫不畏惧。
他的朋友李林洲曾说:“赖宁的兴趣广泛,地质学、生物学、科技、化学等领域他都有涉猎。”赖宁可谓是个小小的博学家,知识面广泛,才华出众。
1988年,赖宁正值十五岁,成为了成绩优异的初中生。每当母亲询问他需要什么时,他总是简短而坚定地答道:“读书。”
读书的好处,早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,甚至他的辅导员老师也称赞他:“赖宁的前途一片光明,如果问他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他总是说想成为像李四光那样,为祖国做贡献的杰出人才。”
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,赖宁无疑是一个理想远大、心怀家国的优秀青年,认知清晰,志向远大。然而,命运的无常,1988年3月13日的那个夜晚,赖宁却永远地离开了他的父母。
那天,石棉山区的山火再次爆发,而赖宁和他的伙伴们正在自家院子里玩耍。天边渐渐升起了灰色的烟雾,赖宁立刻意识到有情况发生。
他的伙伴们也看到远处泛起了微红的火光,纷纷跑向火场。尽管他们并非受过专业训练的消防员,只是一些年仅十五岁的孩子,但他们深知,如果不及时扑灭,这场山火将会威胁到周围的森林、农田、通信台甚至石油库。
尽管他们只有三次灭火的经验,但这并没有让他们感到畏惧,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行动的决心。拿起身边的树枝,他们毫不犹豫地冲向了火场。
由于天气干燥,火势极为凶猛,几乎失去了控制,孩子们奋力扑救,直到天黑。
当时,相关部门已经组织起了安全疏散,赖宁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随人群一起撤退到安全地带。虽然未能扑灭火灾,但他们的努力已经值得每一个人骄傲。
然而,天公不作美,夜幕降临后,风力愈发强劲,火势愈加猛烈,火焰时而有二三十米高,仿佛要吞噬整座山脉,整个村庄也将陷入火海。
赖宁看到眼前的景象,突然想起了《再向虎山行》中的情节,便大声喊道:“那我们就向火山行。”
大家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,但接下来,他却毫不犹豫地跳下了车,口中喊着:“我要下车。”
这一举动惊呆了所有人,大家对他无畏的勇气感到钦佩,但这一跃却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到赖宁。
赖宁的勇敢无畏,令人感动,但同样也令人心痛。没有人愿意看到未成年人置身险境,虽然人们为他的无畏精神感到敬佩,但也无法阻止他的冲动。
在那片熊熊燃烧的火海中,赖宁与火焰展开了生死较量,尽管他身体微弱,却依然竭尽全力。也许,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:挽回这一片森林,阻止火灾像往年一样蔓延。
然而,最终,他未能成功。火焰在黑暗中肆虐,仿佛恶魔般警告着所有人,挑战火灾是一场绝望的战斗。
赖宁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那场大火中得到了最彻底的体现,他将个人的安危抛之脑后,毫不犹豫地向火场冲去。
第二天,山火被成功扑灭,但赖宁却永远地留在了石棉山。他的英勇行动保住了上千亩森林,保护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库,却没能保住他自己那如花的年华。
然而,赖宁的好事并不止这一件。在他十岁时,曾因见到非法打捞渔民,致信县政府要求严格打击这种行为。
尽管这件事与他并无太大关系,但赖宁从小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关心集体利益,勇敢站出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。
赖宁的牺牲让他的父母承受了失去孩子的巨大痛苦。
两个月后,赖宁的事迹广泛传播,全国上下纷纷为他献上敬意。国家授予他“中国少年先锋队”、“英雄少年”以及“全国十佳少先队员”等荣誉称号。
而赖宁的父母在收到社会捐款后,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捐给了为他设立的“赖宁办公室”,该办公室由学雷锋学院设立,旨在弘扬赖宁式的无畏奉献精神。
赖宁的父亲也希望通过这笔捐款,继续做善事,延续赖宁的精神和遗志。
然而,尽管社会上掀起了“学赖宁”的热潮,赖宁的父母却深陷悲痛之中。为了不再生活在这片伤心地,他们将工作调回了绵阳老家,过上了低调的生活。
赖宁的母亲曾在一次访谈中含泪说:“我宁愿他不是英雄,而是平平安安、健康快乐地陪在我身边。”这句话令人心碎,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、平安,而不仅仅是成为英雄呢?
随着时间的流逝,赖宁的精神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与传承,但他的父母的心中却永远承载着无法抚平的痛楚。
今天,他们已经七十多岁了,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痛苦,尽管表面上淡然,内心的煎熬却从未消失。
他们选择低调生活,不再出现在媒体面前,甚至邻居们也很少知道他们是赖宁的父母。
赖宁的妹妹赖彬如今已成家立业,成为了一名教师,而赖宁的事迹依然是她们家的骄傲。她的孩子与赖宁有几分相似,每当她看到自己的外孙女,都会不自
发布于:天津市靠谱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